來源:@經濟觀察報微博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銳 年的願望是高合和極越一起複活!”2025年1月1日零時,王粵森卡著時間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這條新年動態。
王粵森是智己汽車、極越汽車等多個中汽車品牌在澳門的代理商,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澳門電動車協會的理事長。除此之外,王粵森告訴經濟觀察網,他也是全澳第一台小米汽車創始版SU7的車主。
王粵森說,兩三年前,澳門街上幾乎看不到國產汽車品牌,但國產新能源汽車改變了這一局麵。澳門交通事務局與澳門機動車入口商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澳門左舵車(當地主流駕駛習慣為右舵)的全年銷售占比約為2%至3%,但2024年前三季度已增至6%至7%;同期,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全年銷售占比,由5%增至20%左右。當中,主要貢獻來自電動汽車。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向經濟觀察網表示,國產新能源汽車在港澳市場的表現,是中國車企國際化過程中“水到渠成”的一步。
SU7來澳流量“非常高”
澳門電動汽車文化大約從2017年開始流行,當時特斯拉進入港澳地區銷售並取得良好的市場反響。據王粵森回憶,在國產品牌的新能源汽車進入澳門市場以前,特斯拉幾乎是當地人選購電動汽車的“唯一選擇”,他也是特斯拉在澳交付的第一批車主。
如果僅看數字,這座富裕的“賭城”汽車市場並不算大。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全澳注冊機動車(包括汽車與電單車,下同)約25.2萬輛,其中電動類型11786輛(汽車7362輛)。
上述統計數據亦顯示,電動車在新登記機動車中的占比增長明顯:今年前11個月,新登記的機動車11862輛,其中電動類型共3654輛(汽車2026輛);2021年至今年前11月,電動汽車在新登記機動車占比從約8%增至約30%。其中,2022年、2023年這一占比增長最為明顯。
也是在2023年,王粵森從“車友”變成了“車商”。同年底,他與另一位合夥人在澳門新濠影匯酒店先後開設了兩家電動汽車銷售門店,希望借助博彩業聚集的人氣吸引客戶、拓展市場。考慮到市場還在起步階段,他將其中一家門店作為單品牌體驗店,另一家則作為多品牌集合店,通常擺放8款車供客戶觀賞、選購。
2024年3月,小米汽車SU7的上市表現讓王粵森有些驚訝,這個新崛起的中國汽車品牌在港澳展現出了超越市場體量的影響力。
“第一輛SU7到澳門的時候,熱度真的非常高,香港的朋友也想借車過去展覽,我們發布的體驗視頻觀看量都超過百萬,隻要發小米汽車流量就很高。”王粵森回憶稱,在澳門注冊登記時,看到自己是這款車的全澳第一。選車牌時,他想要代表澳門區號的“0853”,沒想到大家速度都太快,最終隻拿到“3853”。他也表示,SU7上市前在港澳市場引發的爭議聲音比內地更大,質疑國產汽車隻會抄襲、缺乏創新等。
“看到真車的時候應該說是驚喜,哪怕到今天它在設計、性能方麵,我認為也仍然算國產電車裏數一數二的。”王粵森說。
“最近,小米汽車準備上市的SUV亮相,質疑的聲音明顯變少,不再說它像保時捷、法拉利,因為它的家族語言已經表達出來了。”王粵森認為,小米汽車帶來的影響,對國產新能源汽車打開港澳市場非常有幫助。不僅如此,除了小米汽車的流量效應,小鵬汽車、極氪汽車也取得了極大的突破,後兩者在澳門推出的7人座商務MPV“基本快要取代豐田埃爾法在澳門的霸主地位”。他解釋稱,澳門因為地方小、停車位稀缺,如果一個家庭隻能選購一輛車,就會傾向於優先考慮7人座的商務車型。
“國產MPV在路上出現的頻率明顯變高了,除了家用,還包括商務接待。”王粵森說,這兩三年,很多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也很願意在港澳地區建店。雙方交流中,他也意識到港澳市場對車企而言重點不在銷量,而是可以作為麵對國際市場開放、交流的窗口。
經濟觀察網從澳門交通事務局以及汽車業界了解到,截至目前,至少有14個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在澳注冊登記。其中,蔚來汽車、極氪汽車有獨立門店在澳運營,五菱新能源汽車、小鵬汽車等車企在澳門已推出或準備推出右舵車型。
市場仍在初期“混戰”中
不過,新能源汽車在澳門的推廣並非一帆風順。
2024年下半年以來,受高合汽車、哪吒汽車以及極越汽車不同程度陷入“暴雷”風波影響,澳門電動車市場有所降溫。
“尤其這兩個月,大家對國產電車確實變得更謹慎了。”作為車主以及澳門代理商,王粵森很能理解大眾心態的轉變,“極越的大股東是吉利和百度,這都是巨頭級的企業,怎麽一夜之間就要倒閉了呢?”
2024年12月13日,吉利控股集團官方微博發布與百度的聯合聲明稱,極越汽車由於行業競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既定商業計劃無法執行,經營遇到了挑戰,後續將協助完成離職員工善後,以及用戶車輛售後、維保等工作。
王粵森認為,一些新能源車企在遭遇危機後未能及時推出讓消費者感到安全的措施,令國產電車在港澳地區的口碑受到影響,“(輿論)幾乎一邊倒、放大國產電車遇到的困境”。目前,他與另一位合夥人代理的高合汽車體驗店仍在勉強運營。
“兩家店,現在月銷量大約20輛,在澳門(電動車汽車門店)裏算中等水平,我們認為還不太理想,希望年銷量能達到1000輛左右。”王粵森提及,目前澳門的市場環境對電動汽車普及不算友好。例如,隻有純電動車型才享受免稅優惠,如果在澳門購買增程式電動汽車或者油電混合動力國產汽車,加上稅費之後,比在內地購買大約要貴一倍。另一方麵,澳門充電不方便、成本高,公共慢充電費1.8澳門元/度至2.5澳門元/度,快充電費3.8澳門元/度;如果要自建家用充電樁大約需花費3萬澳門元至5萬澳門元,並且必須獲得同單位70%業主的同意。後者,也讓蔚來汽車在澳門因提供“換電模式”以及充電優惠政策而廣受歡迎。
“我們希望國產汽車進入澳門都能免稅。”王粵森說,當然,他清楚這一政策變化會直接衝擊原本以經營燃油車為主的汽車集團,因此不是說變就變的事。據其了解,港澳兩地的大型車商去年已展開與內地新能源車企的合作。
2024年以來,澳門工商界的立法議員也更重視政府推動新能源汽車的議題。澳門立法會官網資料顯示,2024年,有五位議員在立法會提交了11份書麵質詢,內容主要涉及完善電動車免稅政策、充電裝置等配套建設以及消防安全工作等。
工聯界立法議員李靜儀對經濟觀察網表示,過去幾年,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再加上環保理念的影響,澳門居民對國產新能源汽車的購買意願的確有明顯上升。“政府真的需要在配套方麵再努力,尤其是在充電設施方麵,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製度應當鼓勵居民購置環保車輛。”李靜儀說。
李靜儀同時表示,2023年以來,隨著“澳車北上”等鼓勵政策的落實,澳門居民到內地旅遊消費、學習交流的空間範圍在擴大。“以前,我們比較多限製在珠海或者廣東省內活動,現在內地高鐵網絡發達,與澳門的連接也更順暢,兩、三個小時可以去很多內地城市。”在她看來,這不僅是澳門融入大灣區發展,而是真正融入祖國、一起發展。這或許也是國產品牌、產品在澳門接受程度變高的原因之一。
李靜儀相信,國產電車在澳門還有增長空間。
車企國際化的“水到渠成”
1月1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接受經濟觀察網采訪時表示,從體量來看,港澳地區的汽車市場規模較小,以及當地駕駛習慣是與內地不同的右舵,因此一直不是內地汽車企業發展的重點市場。
他同時提到,在港澳以及東南亞市場,日本汽車有著極好的口碑,這側麵說明國產汽車品牌能夠撼動這些市場的用戶非常不容易,一定是產品性價比高、實力過硬的結果。
“國產汽車出海才三年,發展速度太快了,2020年出口大約100萬輛,今年已經達到600萬輛的水平,必然靠的是硬實力。”崔東樹說,從中國汽車企業國際化發展水平來看,當下仍處於初級階段。他同時強調,盡管國產汽車的硬實力已經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但中國汽車在文化、口碑等軟實力方麵還未達到能夠說服國際市場的程度,這是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要做的事情。
以柳州五菱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下稱“五菱新能源”)為例,其海外事業部海外運營總監尹雯告訴經濟觀察網,五菱新能源進入港澳市場的背景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
據尹雯介紹,目前,五菱新能源交付澳門市場的是G050純電動物流車訂單。她稱,G050這款電動物流車原本是麵向日本市場開發,符合日本K-car商用車準則和日本PHP認證,擁有230KM的續航能力。同時,G050車型小巧,適合“最後一公裏”物流運輸,主要應用於城市、社區等末端物流配送等場景。
“交付澳門市場的G050訂單車麵向To B大客戶使用,To B使用場景相對固定,客戶有停車場地和配套充電樁,受充電設施影響較小。”尹雯說,在G050產品基礎上,公司正在衍生開發右舵小卡和四座產品,未來將繼續投放港澳市場。
在王粵森看來,國產車進入澳門是 “水到渠成”。他說,自己並不單純把國產電動汽車當作一門生意,而是投入熱情在做事。2021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王粵森從一家博彩企業離職。當時,他即將滿30歲,因為一直熱衷汽車文化,以及大學專業主修會展管理,也有大約十年從事汽車展覽方麵的工作經驗,“所以決定把愛好變成事業”。
一開始,王粵森對國產電動汽車並不是很感興趣,但隨著國內產品有趣的設計和功能越來越多,他開始嚐試到內地參加汽車企業的上市、試駕活動。“和內地的互動就這樣變多,看到好多新鮮、好玩的東西,就想把它們也帶回澳門。”王粵森說,澳門是一個比較慢的城市,內地各行各業競爭激烈,時常“卷”出五花八門、有意思的創意,這很吸引他。
“我們代理過一些好玩、有趣的國產電動車,眼看它們遇到危機,其實很感慨。”王粵森表示,如今比較成熟的歐美、日本汽車品牌,其中也有不少是從“小眾文化”開始發展,幾經破產重組、被收購複活,最終把“獨特”精神延續下來。他認為,國產新能源汽車正在經曆汽車工業發展一個階段性時代。
王粵森說,他現在也是一名中小企業主,更明白讓公司存活下去的不易,希望那些身處危機的好產品、好企業在新一年裏走出低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