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今年兩會重點關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和踐行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等話題。
立足於汽車行業融合發展,馮興亞關注作為新質生產力典型代表的低空經濟和人形產業發展。其提出,希望通過集群發展、共享電車技術、產學研協作及跨部門機製優化,推動與電車產業融合,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馮興亞還表示,人形機器人發展處於“國外領先,國內追趕”的階段,產業加快發展已刻不容緩。他希望加快政策規劃、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示範應用進程多措並舉加速推廣。
作為汽車產業從業者,針對當前行業發展趨勢和痛點,馮興亞也提出了多項切實可行的建議。
針對新能源汽車換電問題,馮興亞表示,換電模式是與充電模式並列的新能源汽車主要補能模式,然而,目前全國乘用車換電站保有量僅4200餘座,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換電建設成本高企、規劃布局整體滯後、電池標準缺乏統一等問題尚待解決。對此,他提出,希望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統籌規劃布局、逐步統一換電標準等多措並舉加速推廣。
同時,針對動力電池的退役再利用,他提出,希望盡快出台專項法規標準、加快產業規劃優化產能布局、完善監管措施推動規範運營。“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已經運行了5-8年的動力電池即將迎來大規模的退役期。如何更好地對動力電池進行回收利用,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新課題。”
此外,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是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但現階段在設計領域、製造能力、應用生態、測試認證體係等方麵,仍需各方協同推進完善。對此,馮興亞表示,希望攻克關鍵設計短板、提升核心製造能力、擴大終端應用和完善認證體係。
其還提到,近年來,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車出口國。隨著我國汽車持續“出海”,完善海外售後服務,向全球消費者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對樹立中國品牌良好的海外形象有著重要意義。
針對海外銷售汽車缺陷零部件“回國檢測難”的問題,他表示,希望逐步放開進口限製,短期可建立回收試點,長期可修訂法規標準、優化流程,破解“回國難”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馮興亞今年還關注到了特殊群體的出行問題。
他指出,無障礙車是保障特殊群體出行的關鍵工具,但現有無障礙汽車數量少、開發成本高、改裝難,數量與需求量完全不匹配。截至2023年末,國內無障礙車總銷量僅1000多輛,遠遠無法滿足過億特殊群體的出行需求。據此,馮興亞建議“加快推廣普及無障礙汽車”,希望出台相應的政策支持無障礙車產業發展,放寬合法改裝範圍,健全配套服務體係,加快無障礙汽車的推廣普及,為特殊群體創造更好生活條件。